2014年3月21日 星期五

政|反黑箱服貿,重點在選擇。


一直認為台灣最主要的問題就是"我們究竟是誰、究竟是什麼。"




國際是現實的,就如同生活一樣,你每天都會遇到不同的事情、不同的人,人生就是在動態的過程中取得平衡。

而平衡的取決來自於「選擇」,選擇則來自於「價值」。

而價值來自於每一天你遇過的人、遇見的事、閱讀過的書、你的重要他人影響,這一切叫做文化,而文化塑造了每一個人不同的價值觀。

國家,正是這些人不同價值觀的組成,又稱作「民族性」。

台灣的民族性是什麼?歷經了歷史的殖民、迷惘、搜尋,從最近的電影「大稻埕」和「KANO」就能知道其實每一個台灣人心裡都不自覺的在思考這件事情。

更因為現實生活經濟上的考量和國際現實的逼迫。

豬價漲,因為小豬養不大,於是政府就用最直接的從國外進口平抑豬價;用農業不斷作為籌碼,交換其他的貿易寬鬆。

但我還記得一開始大力鼓吹的石斑魚產業現在一蹶不振。

學校開始招收不到學生,因為人口結構改變的關係將造成老師過剩而學生變少,於是很直接的就想開放陸生,因為中國的「龐大」一直都好吸引人。

開放聽起來都很有理由。

但是最終還是回到我們願不願意,以及選擇背後的風險我們是否願意承擔。

「投資有賺有賠,投資前請參考公開風險投資書。」每一個投資廣告最後總是會有這樣很小聲的快速念過,比rap還快。

政府從來沒有告訴我們風險,只有像是理財專員一直告訴你不簽會後悔。

台灣在國際經濟現實上不可能全贏,就如同現實生活一樣,我們勢必要面對中國以及整個崛起的東南亞洲世界重心經濟體。

就如同我們會從淘寶網下訂單然後全家取貨、現在很習慣的「你妹啊」「XX哥」「XX姐」的中國用語一樣。

我們一定要面對當我們和中國交往談判時,我們自己的選擇和取捨是什麼。

而且,其實我們早就做了選擇,只是我們還不了解那選擇而已。

所以需要討論,需要理解,需要行動。

我們需要的不是理財專員般的政府,我們需要的是一個能夠不斷拋出議題最後凝聚共識的真正代表民意的政府。

服貿是什麼?到底會有什麼衝擊?是好是壞?說真的這就像是人生一樣,沒有人知道究竟會發生什麼事情。

又或者說就像是阿甘那一盒巧克力一樣,或者是哈利波特的多口味豆,還是駭客任務裡面的藥丸。

我們不知道吃下去會發生什麼,可是我們能夠決定吃或不吃。

這三天重新定義了年輕世代、中間世代對於公共政策的思考,倘若還有以舊思維試圖定義和詮釋的人都終將失敗。

因為要解決問題,不能夠用製造問題的舊思維。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